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TNUA, Taipei, Taiwan

20080515

“CO-Q” Young Taiwan Artists from Nobody Collection


1997年打響YBA名號的展覽─“sensation”畫冊封面上有這麼一段文字:Young British Artists From The Saatchi Collection。當時透過沙奇(Saatchi)成功的炒作,讓一票英國年輕世代上了檯面,現在這已經是個“藝術的故事”。2008年一顆巨大的草莓口味果凍空降台北當代館(果凍世代 The Gelatin Age),在正值中國政治圖像泡沫化的時間點上,策展人張晴以社會學的角度封包一票1980前後出生的年輕世代,以果凍名之,來到台灣。2003年台灣藝術圈開始討論年輕世代的問題,以“喃喃自語”(muttering)名之,並且到目前都還是關注年輕世代的顯著命題。

然而讓我困惑的是,真正喃喃自語的似乎是一整個藝術圈,我們好像已經討論過了許多東西,呼籲用藝術關心政治之餘也不忘批判年輕頓挫(Frustration),但除了一貫的批判邏輯之外,我們的“年輕世代”(Young Age)究竟留下了什麼東西?

“Young Taiwan Artist From Nobody Collection” 便是呼應著在這塊貧瘠的土地,在這場我們說什麼都難逃無效的窘境,在這個很悶的藝術圈裡面,唯有透過妄想才可能投射出一絲絲----在政治/喃喃的制式批判底下、在畫廊收編與創作自由的落差底下---還尚能讓年輕世代呼息與創造的間隙,生長著台灣的學術與商場都無法保固的個體想像與藝術自由度。

我以身為被指稱作年輕世代的一員,策劃一個展覽,給出一個世代自我發聲的勾引,CO-Q無法代表台灣的年輕世代,但它至少不再是上一代給出的名字。

(文/蘇育賢)

參展藝術家:

王仲堃、江忠倫、吳思嶔、林岱璇、林慶芳、陳宛伶、陳萬仁、黃彥穎、黃海欣、黃雅惠、黃嘉寧、劉千瑋、劉智信、蘇育賢(姓氏筆畫排序)


Introduction

“ Young British Artists From The Saatchi Collection” – there is a line written on the cover of Sensation, an exhibition that made YBA well known at 1997.
A group of young artists were noticed through the Saatchi’s over-hype issue, and it is a “history of art” nowadays. A giant strawberry jelly, The Gelatin Age, fell on MOCA in 2008, at the time of China Politic Image bubble. A group of Chinese young artists born in 1980s was named as “Jelly” sociologically by Zhang Qing, the curator of this exhibition. The art field people in Taiwan has started to discuss the issue of young age and named it “muttering” since 2003. Until recently, people just care about the name but not the action.

However, what makes me confused is that the art filed just mutters. We have talked a lot issues and appealed people to critic the young frustration beside the politic and art. Whatever we left behind the Young Age except the critical logic?

“Young Taiwan Artist From Nobody Collection” responds to the exhausted land and the plight that we can’t escape whatever we say. In this boring art filed, mirage is the only way to wrest minute space for young age to breath and create under the critical system of politic and muttering,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allery business and freedom of creature. Academia and business can’t assure both the freedom and image of art that exist in the space.

To be a member of Young Age, I must induce a calling for my generation by planning an exhibition. CO-Q can’t stand for the young age in Taiwan, at least it is not a name from the elder generation!

(By/Su, Sam)

20080509

永恆的成人遊戲工廠──讓街道、工廠、臥室等日常生活重回美術館的策略


全球化創意競爭生態是問題關鍵嗎?消費性的群聚與生產性的群聚一樣嗎?
也和「藝術的治理」有關,重新思考「藝術人─創意人」的「疏離與群聚」的必要性。

  藝術展場已經越來越像非常全球化的時尚旗艦店。它的邏輯就是把國際上所有具強烈立即吸引力的東西巧妙地、很設計感地擺放在一起。我們看到不光是城市變成了全球化的消費樂園,藝術展覽也變成了全球化的消費的樂園。當大眾消費樂園的邏輯全面地擠壓了必須具有地域特徵、時代特徵的作品的研發與創造的文化生產時,那就必須創造另一種全面的互補陣線。這不是一個敵對陣線而是互補陣線。

  我認為一九九八─二000年之際是一個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分水嶺,九八年之前是藝術直接取材料於社會,並且也立即投身社會與社會底層直接對話。九八年的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台北雙年展《欲望場域》,將整個美術館變成了一個混合型的大商圈,一方面保有很強烈的與社會底層的關係,另一方面藝術展覽已經和商業空間的氛圍非常接近。到了二000年的台北雙年展《無法無天》,展場已經非常像全球化的大超級市場,作品以專櫃商品的擺放方式來經營符號之間的意義。接下來在台北的很多展覽,我們逐漸看到沒有主題、沒有場所脈絡的主題策展。這種展覽就像一個琳瑯滿目的商場,它的邏輯就是把國際上所有具強烈立即吸引力的東西巧妙地、很設計感地擺放在一起。我們看到了藝術展覽變成了消費的樂園,名牌在這個時候其實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人潮的保證。

  當大眾消費樂園的邏輯全面地擠壓了必須具有地域特徵、時代特徵的作品的研發與創造的時候,那就必須創造另一種互補的陣線。這個陣線曾經在華山藝文特區被建構起來,也在藝術文化改造協會撤出華山經營經的時候讓另一種陣線逐漸地茁壯,將來華山藝文特區將不是一個原創藝術的遊戲工廠,而是一個以呈現文化創意產業商品為主的櫥窗聚落。在文化創意商品的旁邊或是之前必須有一個在地與全球混合的遊戲工廠,必須有一個暫時忘記商業邏輯的藝術遊戲工廠,必須有一個暫時擺脫老成世故的還老返童的成人遊戲工廠。

  這個展覽不過是將這種工廠的機制,再搬回到已經逐漸變成消費樂園的美術館之中,按照這個展覽的副標題,這個展覽有將廚房、臥室、工作室、花園、工廠、街道、廣場、市集、小雜貨商再搬回到美術館的企圖,將日常生活的創造與生產再搬回美術館的企圖。首先,要將美術館裝扮成荒蕪的商場街道。

  永恆的成人遊戲工廠,用相互介入、滲透、合作的工作坊方式來策劃展覽,看起來似乎很複雜或是有點做作,其實它不過是在模擬社會被集體地建造、改造的複雜過程,或許還包括了偶發甚至是週期性的破壞。不管是文化創意產業,或是純藝術的生態,都需要大量運作良好的對話、相互介入、以及合作的平台。在一個全球規模的競爭舞台上,城市成為消費樂園之同時,必須同時是一個創意的遊戲工廠。

虛擬的遊戲交流創意平台:sly10.url.tw

  展覽前完成專用部落格,將任何已經生產出來的東西陳列於上面,隨時增補,並歡迎一起建構。出版展覽專書,以新樂園先前的活動及相關論述為主,並簡介這個展覽的最後的已知狀況。在展覽之後將出版光碟,其內容為佈展、開幕以及之後的四次再佈展、座談、介入式跨領域表演,以及已經生產的論述為主。展覽的專用部落格將持續提供後續的生產以及對話的平台。

實體的遊戲交流創意平台:5/9-6/29 北藝大關渡美術館

  將展場空間視為具有多層地平面的廢墟空間,房子已經拆除只剩下道路以及建築聚落的痕跡。不同的藝術家在這廢墟上,使用生活現成物以及個人創作的重要元素,在這上面創作以及相互介入。

  藝術家均為新樂園成員,從成立以來,進進出出的成員超過百人。並非由策展人選藝術家,而是展前透過數次包括文件、電話、當面溝通,逐漸確定參展的藝術家,以及確定參加互動對話建構的態度、遊戲規則、以及運用的材料、符號、行為等等。並在展前半個月透過現場對話確立局部元素的位置,這些位置只不過是展開的複數元起點或是網路的節點。從這些起點將啟動各式各樣的發展、交織、修訂、轉移、建構、解構等的過程。

  徵求願意進入展場中還在變動中的作品整體進行對話的跨領域藝術團體,策展單位將提供主要策展理念,以及隨時增加的具題材料及具體的想法,以便該團體確定主要的參與方式以及內容。

  從佈展到開幕,只是第一個階段,之後藝術家分別在5/17、5/24、6/7、6/21的上午9時至14時之間進入展場繼續進行四次的改變,並在14時至16時之間邀請跨領域的朋友針對新的狀態做發想以及討論。並在之後邀請不同的跨領域或生活藝術的團體,與現有的展出以及環境作對話。

◎開幕介入演出 5/10 (六) 3:00 pm
《歌德浮士德》北藝大戲劇學院師生,導演 鴻鴻
《心理遊戲》 鄧倢伃、蝦爸,指導 王福瑞
KbN凱比鳥

◎成人跨界對話遊戲 5/17、5/24、6/7、6/21

5/17遊戲.Part Ⅰ
跨領域對談:14:00-16:00pm
林宏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副教授)
王墨林(身體氣象館負責人)
顏忠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
展演溜出界:16:00-17:00pm
《尾獸》軟建築STUDIO,顏忠賢

5/24遊戲.Part Ⅱ
跨領域對談:14:00-16:00pm
黃建宏(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造型藝術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所長)
展演溜出界:16:00-17:00pm
《愛麗絲夢遊.工廠》娃娃攝影創作募集,郭心嵐、殷亞蘭,報名詳見sly10.url.tw

6/7遊戲.Part Ⅲ
跨領域對談:14:00-16:00pm
孫瑞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文創產業學程教師)
胡朝聖(獨立策展人)
吳忠良(身聲演繹劇場藝術總監)
展演溜出界:16:00-17:00pm
身聲演繹劇場

6/21遊戲.Part Ⅳ
跨領域對談:14:00-16:00pm
李思賢(藝評人、獨立策展人)
阮慶岳(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
符宏征(動見体劇團負責人)
展演溜出界:16:00-17:00pm
《巫師無重力詩篇》符宏征與動見体劇團

永恆的成人遊戲工廠 展覽網站

20080502

場景‧Scene




















日本藝術家牛島光太郎運用文字敘說進行裝置創作,他以營造出來的場景呈現故事,但他避免形成構造故事的意圖,因此故事沒有發展的絕對方向也沒有結局的設定。他選擇日常生活中不著邊際的場景、景色、事件,並與之產生聯結,發展成故事的形態。牛島的作品自2003年以來即以完成的順序命名,如:「場景-1」、「場景-2」、「場景-3」…,至2008年已發展至「場景-35」。他期望以這些場景作為找尋他自己,以及連結外界的線索,並能對他人產生意義。

牛島光太郎於關渡美術館的駐館期間(2008/4/8-5/18)將延續其「場景-35」的製作,並以台灣的素材作為他創作日記範本的原素。

Scene

The Japanese artist Ushijima Koutarou creates his works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exts within his installation. He presents stories by setting up the scenery but avoids the intention of trying to construct a story. Therefore, the story goes nowhere and has no specific ending. Ushijima picked the rambling scenes and events from everyday life around him and tried to make connection with them then to develop a story in his installations. From 2003,Ushijima started to entitle his works in order of completion as “Scene- 1”,”Scene- 2”, “Scene -3”,,,,and now is approaching “Scene- 35” in 2008. He expects that these scenes can be the clues of finding himself and as well of connecting to the outer world and finally can produce meaning to the others.

Ushijima will continue his production of “Scene -35” during his stay in the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 (2008/4/8-5/18) and will take the local materials as the creative elements in his diary in Taiwan.